標籤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為什麼翡翠飾品中觀音和彌勒佛類較多


中國的玉文化和宗教自古以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由於翡翠的主產地緬甸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國家,更由於翡翠盛行的區域——東方文化圈,是以信奉佛教為主要 宗教信仰的地區,佛教對翡翠藝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佛教題材在翡翠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比例和地位。     佛像雕件與人物雕件在風格上有所不同,佛像雕件通常塑造慈悲莊嚴、豁達超脫的佛家菩薩形象,而人物雕件的造型則以人物的常態真像為准。我們看到的菩薩形 象,有的慈祥莊重,有的金剛怒目;或大肚無憂、笑口常開;或超凡脫俗、詼諧瀟灑。因此,佛教人物的構思與雕刻,創作者能有寬廣的發揮餘地。珠寶界的佛學人 士認為,翡翠貴為玉中之王,來自佛國,可以將其塑造為無聲的佛陀,空道的良師;翡翠自然天成,有光有澤,有形有狀,其色不媚不俗,其音不同凡響,正是佛教 精神的良好載體。佛像玉件在身可助人修行、養生,可甯心靜氣、護佑平安;同時,佛像玉件還是助人福慧雙修,接近自然,通向靜心法門的諍友。
   
在市場中,我們最常見的翡翠佛像雕件有彌勒佛、觀音菩薩,有時也可以見到如來佛(釋迦牟尼)和濟公活佛等。而彌勒佛、觀世音是中國人最喜愛、佩戴得最多的 佛像,這是因為絕大多數都有一種祈盼人生福順、安寧、康泰的心理,希望在遇到困難時能夠逢凶化吉,消除不利因素,即常言道的消災避難,這是一種很正常的、 完全可以理解的心理活動;也有不少人常感念做人之難,人生一世不容易,在遇到不公平、不如意的事時怎麼辦?這樣的時候往往要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撐,在民 間,老百姓喜歡笑口常開、大腹便便、滑稽又可親的彌勒佛,人們認為他的形象能使人解脫煩惱,納福納財,從而對生活充滿樂觀精神。每當看到彌勒佛,就能從一 定程度上使人的心靈得到寬鬆和解脫,杭州靈隱寺有一幅天下聞名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從中可以體會到一種坦蕩、寬 廣和超然的生活態度,這也是人們喜愛佩戴佛像翡翠玉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觀音在人們心目中有著神聖的位置,歷史上,佛教在中國雖然受權力左右,為統治階級服 務,但另一方面也體現著下層民眾對生存苦難無力的、消極的反抗以及對生命、對生活理想的渴求:他們的理想、願望、審美情趣在多方面同化了來自印度佛教本來 的宗教意味及美術造型,如本來為男性的觀音,便由中國老百姓根據自己的願望造出了和善可親、大慈大悲的母親形象——觀世音。趙朴初在觀賞觀音畫像時,滿懷 虔誠和崇敬的心情寫了一首《題觀音大士》的詩句:慧眼婆心降梵天,楊枝淨水灑三千。萬般劫難都消盡,一步人間一白蓮。簡要地道出了觀音菩薩端莊智慧、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佛家形象,所以有的人稱觀音為東方的女神。當前在珠寶消費領域內流傳著男戴觀音女戴佛的說法,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 導,沒有什麼道理和根據。因為只要願意,男女老少都可以信奉佛教,沒有性別之分;而根據佛教精神,無論是佛或觀音,其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都是針對所有人 的。再說,在所有的佛教經典中,沒有任何一篇佛經中有過男人信觀音、女人信佛的規定。所以,如果你喜愛翡翠佛像雕件,則不必有這樣的框框,男女都可以戴 佛,也都可以戴觀音。
   
在玉雕大師或工匠的創作活動中,有時以濟公或鍾馗為題材,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翡翠擺件或掛件。濟公被世人稱為濟公活佛,在佛教中稱其為降龍羅漢,相 傳生於宋高宗時期,浙江人,俗名李心遠,法名道濟,有時他故意裝成顛僧,又被世人稱為濟顛。幽默詼諧、灑脫超然的濟公懲惡揚善、護佑協助弱者,幫助人 們實現理想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鍾馗雖然不是佛門中人,但民間仍將鍾馗當成神或當成佛加以敬奉。鍾馗為進士出身,關於他的傳說和故事在民間也時有耳聞, 其中趙中祥老師題《鍾馗醉酒》的詩句,可以視為很好的概括:滿腹珠璣,濟世唯正氣。精誠感天地,凜然泣鬼神。堪笑唐王失慧眼,怒走能臣輔閻君。從中我 們可以體會出鍾馗外表雖然算不上帥氣,但腹中錦繡十分了得,難得的是正氣凜然,是打鬼的,是正義和勇猛的化身。在翡翠市場中可經常見到用墨翠雕成的鍾馗的 形象,具有很大的魅力,不少老百姓認為能鎮驚、驅邪、除惡、防災、護身、化凶為吉,給人帶來好的運氣。
獅子本是佛的坐騎,在佛學中具有護法的含 義,於是獅子的形象到了千家萬戶、府衙殿堂。它的造型既威猛又逗人,成為守門去邪,鎮惡護財的象徵,在翡翠雕件中,也可以看到獅子的圖案。蓮花據記載是佛 誕生之處,所以佛常常坐在蓮花之上,世間取蓮——連的諧音,寓意能生高貴之人(另一種寓意是為官清廉)。在玉文化中老百姓希望佩戴有蓮花圖案的玉件,能受 到佛的關照、連生貴子,這是佛教與百姓生活巧妙結合的證例。另外,與佛教有關的寶塔、香爐、木魚、念珠等等也給翡翠藝術增添了許多獨特的造型。翡翠佛像雕 件的豐富內涵,加快了翡翠走向大眾,進入千家萬戶的步伐。
   
我國法律規定,中國公民對宗教有信仰或不信仰的自由,對於翡翠佛像的藝術性,大家都可欣賞;而對於佛像所蘊涵的佛教內容和由此派生出的民間觀念,消費者可以相信,也可以不必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