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種竹節翡翠A貨油青綠翠緬甸玉佩墜子JA324
可能很多人都發現了,自己平時佩帶玉器飾品和當初剛佩帶時不太一樣,有一定的變化了,玉的顏色和內部的一些紋理都發生一些變化,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這和玉石所處的環境有一定的關係。南方地區空氣中的濕度高,水氣大,翡翠的失水較北方要緩慢得多。也和人體佩帶有一定關係,長期佩帶中,玉石會隨人體的溫度和人體分泌出的一些油脂作用下,慢慢的吸取人體油脂養,長此以往,所以玉石會越來越潤,也越來越光亮,甚至內部的一些結構和紋理都會發生變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養玉一說。
收藏翡翠時要注意保養,切記不要在太陽底下暴曬,另外最好的保養即是佩掛在身上,可貼著皮膚也可隔著衣服,即謂“人養玉”。就是把翡翠置在一個相對溫暖濕潤的小環境中,人體是最好最理想的“設備”。人體的恆溫和散發出略帶酸性的水氣、油脂即會通過晶隙的孔道滲透、補充翡翠已失去的水氣,從而滋潤涵養了翡翠使其潤澤起來,也使它逐漸變得透明起來。有時翠因材質變透明後原本有的顏色有的變淺,有的又會變深,就像有色衣服濕了水後顏色會變的道理一樣,如果材料本身就含有致色元素,那麼在恆溫和略帶酸性水分的作用下致色元素被進一步氧化,那時我們就會看到奇特的“長”色現象。人與玉就產生共性和靈性,更好的保護平安。
如果您有長期不佩帶的玉石翡翠飾品,您可以隔段時間拿出來用一盆清水浸泡幾天,在用棉布擦試乾淨,重新用小袋子包裝好,這樣有利於保持翡翠中的水分!不至於長期的不佩帶而造成翡翠內部的水分流失而導致其乾燥,產生細小的乾紋。
人眼對翡翠顏色的感覺會不同?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在購物的環境中,自己所選的翡翠飾品顏色是多麼美觀,多麼潤澤,但怎麼購買後自己使用飾品時,當時的感覺就減少了許多了呢?
這實際上並不奇怪,翡翠,尤其是高檔翡翠,是半透明或透明度較好的物品,它與其他寶石、其他物品一樣,其本來的顏色在不同的光源、不同的光源強度、不同的照明條件和環境下,給人眼的感覺是有差異的,況且因兩件翡翠的內部結構不同(疏密程度及不同的內含物等),即便是相同的顏色,在光的某種照射方式下,人眼看起來所得到的感覺也是會不同的。
翡翠的質地分成五大種類:一、玻璃種;二、冰種;三、蛋清種;四、細糯種;五、豆種及更粗大顆粒晶體的種,五種的晶隙形成的晶隙孔道由極細微極細微的玻璃種到又大又粗孔道的豆種。
豆種的晶體結構相對玻璃種的要疏鬆得多,據我的經驗來說要把豆種的飾品“養”出來,使它變成半透明的感覺是十分困難的事。“養”它可以使它潤些,如果不“養”它則“迅速”變乾,失去原有的潤感,時間再長就會出現許多毛病。
豆種材料晶粗,在加工雕刻時也只適宜做粗線條的東西,做不了精緻的雕刻,所以它不能作為收藏之用。然而,細糯種、蛋清種、一般冰種材料的翠飾品在人的養護下變化會很快,數月裡就可以看到這樣那樣的變化,細糯向蛋清發展,蛋清向冰種發展,一般冰向近似玻璃的感覺發展,這種變化將低一檔次的質感帶到高一檔次的質感上去。
當然這種變化不是翡翠本身種質上的變化,只是在有水汽的滋潤後,使其在視覺感觀上有了變化。因此作為真正的收藏傳世,則要挑選冰種、玻璃種的東西。自然界原本冰種、玻璃種的東西稀少,近年來,冰種和玻璃種的飾品價格也就上揚。自然界造物就是那麼神奇,水清則無魚,有了冰種和玻璃種,上面就很難掛有翠色,有顏色的則種差的很多,種色俱佳的是翡翠中的極品。